![]() |
![]() |
療法簡介![]() ![]() ![]() ![]() ![]() ![]() ![]() ![]() |
![]() | ![]() ![]() |
|
![]() | |
![]() | 為什麼會失眠? 大部分的人在經驗到壓力、刺激、興奮、焦慮時;生病時;或睡眠規律改變(像時差、輪班等)都會有短暫性失眠障礙(一週以內)。這方面的失眠大都會隨著事件的消失或時間的流逝而改善。但持續性壓力存在時(家庭、工作、人際關係等…),可能會導致短暫的失眠惡化成為短期性失眠(一週至一個月)。 慢性失眠(一個月以上)的原因就較為複雜多了,除了前述原因外,有許多慢性病皆和失眠成因有關:例如藥物及酒精、毒品的刺激;精神疾病或情緒障礙患者…等許多原發性及次發性成因。 失眠的成因是很複雜的,如果失眠的情況一直持續不斷或影響到正常生活,請勿長期靠安眠藥治療。因為安眠藥只能幫助入睡,但是對失眠的特定原因及發生源並無根本冶療的效果,而且長期使用會有依賴性,嚴重甚至成癮,所以最完善的做法,應該是儘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忙做專業的診察、評估和最適切的治療。 失眠是一件十分痛苦的的問題,不但徹夜難眠時產生焦慮,更會影響白天的工作與活動。對於眾多失眠的患者來講,除了使用最廣泛的安眠藥之外,應該要發展出更新更合乎人體自然生理的治療策略,除了避免藥物的副作用與成癮外,更可以達到比較根本解決的目標。 有效治癒失眠的最新療法-相應神經調節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 一般病患有了失眠徵兆,馬上腦海中會浮現去醫院或診所找醫師開幫助睡眠的安眠藥,只想暫時解決目前的困擾。一般病患開始用藥,的確會改善睡眠,可以比較快速入睡或睡得比較沉,但是有些會產生白天精神不濟的副作用。然而一旦病患想要嘗試不用藥的正常睡眠時,會發現如果不吃藥又開始無法入睡了,反反覆覆像噩夢般普遍困擾著所有患者,究其原因是造成失眠的根本成因沒有解決。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從根本來治療及解決病患失眠痛苦的有效療法。人體對於壓力的刺激,會透過兩條途徑來因應調適,一個是自律神經系統,其作用是立即的;另一個是內分泌系統,其作用比神經系統慢。當壓力一直沒有解除,就會造成這兩個系統失去平衡,而產生慢性失眠的問題。如果可以將失調的自律神經與內分泌系統調整回來,就可以有效改善失眠,並且提高抗壓性。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一種新的療法,可以直接調整失調的自律神經及改善失眠問題,如果有其他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亦可以一併處理,是不想一直靠藥物治療(只是控制,非治療)患者的新選擇,也是一種非常安全的新療法。治療過程中會結合認知行為療法,藉由完整的「失眠檢查與診斷」了解自己的失眠狀態與原因,避免治好後再度失眠。 ![]() ![]() ![]() |
![]() | [媒體報導] 物理性治療的新嘗試 找出神經點 貼片助好眠 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2008年1月封面故事) 在睡眠障礙的臨床治療中,認知行為治療的重要性仍屬難以撼動,近來逐漸有輔助性療法被提出,功能在教導病人放鬆,排解壓力,一覺好眠。 相應神經療法(逆行性神經療法)的提出者光點診所院長黃忠信解釋,這種療法是利用人體神經與神經之間的調節關係來達到治療效果,推測部分作用是透過體表交感神經反射的作用,達到改善各組織器官功能失調的問題。適應症包括各種與神經和血液循環有關的疾病。 在他接觸的案例中,仍以「失眠患者」最多,睡不好的最廣泛原因乃是壓力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又合併其他生理問題,例如焦慮造成胸悶、心悸等。 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失眠症即適用這種療法,黃忠信解釋,療程一開始需先依照病患主述的症狀,判斷在十二組神經中是哪幾組神經有失調的現象,找出相關的體表的神經點,用脈頻共震的儀器,產生一種特殊的神經波,從體表傳輸到中樞神經,進而調整失調部位的交感神經的活性。 治療過程需在體表神經點貼上貼片,貼片外接到儀器,儀器發射的波從不同的點去調整交感神經的活性回到正常值。波的大小會控制在人體能承受負荷的範圍內,會有麻麻的感覺,不會不舒服,可同時閱報或從事其他靜態活動。黃忠信解釋,這種物理性治療,是把失調的自律神經調回正常,壓力隨之減輕,自律神經恢復狀況好,生理回到良性循環,失眠症狀就會解除。而療程時間是看病狀的嚴重度,普通是一周三次,每隔一天做一次最理想,一次五十分鐘,持續接受一到二個月,慢慢把身體的機能調整回到正常。可與藥物治療同步進行,透過療程也會有減輕對藥物倚賴的效果。 但是這種療法,不建議癌症患者或心臟裝有調節器的患者來做,因為危險性與風險都較一般人高。 黃忠信強調,相應神經調節療法(逆行性神經療法)是經由神經調節使它根本性地恢復正常,可局部性治療有問題的部位。而不影響其他不相干的部位。除了失眠,治療過程中也會找到其他病症,跟血液循環有關的症狀可在同個療程中一併得到改善,因為刺激神經,讓血管擴張,肌肉放鬆,血液循環改善,疼痛物質被帶走,疼痛減輕,神經於是得到放鬆。 這種物理性治療在國內外仍屬全新的觀念跟理論,黃忠信算是第一人,他說,目前仍在臨床研究階段,它的作用機轉,例如神經是如何傳導的?傳了之後發生哪些變化過程?仍有待更多結果數據證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