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療法簡介![]() ![]() ![]() ![]() ![]() ![]() ![]() ![]() |
![]() | ![]() ![]() |
|
![]() | |
![]() | 大腸激躁症不是「器質性腸胃科疾病」,而是屬於「功能性疾病」。人體所有功能性疾病皆由「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自律神經系統分佈至各內臟器官,管理各內臟器官的功能運作,一旦自律神經失調,則其所調控的內臟出現其相關疾病。普遍被接受的學說,認為大腸激躁症的症狀,是源於「腸道自律神經」腸間神經叢控制系統之異常,而非腸道本身然而。 激躁症的大腸自律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不同步,是因為這些神經的失調是非常長期累積的結果,已經在大腸的自律神經系統造成二種異常:一是腸道蠕動力改變,二是腸道臟器感覺增加。這兩種病態生理異常是受中樞神經所控制,是自律神經與神經傳導物質在腸道肌肉交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大腸激躁症的治療不能只從腸胃道的症狀去治標,應從自律神經取向方能治本。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就是透過調節神經的活性,來調節大腸的自律神經恢復協調和諧,可以改善大腸的血液循環和提昇大腸的免疫力,達到恢復大腸的蠕動和感覺功能,所以能夠比較根本治療大腸激躁症! 在治療的過程中,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採用脈頻共振治療儀,針對特定的神經治療點作治療,一次做50分鐘,一般為每週做3次治療一個療程共做14次。經過這種自律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雙管齊下的調整,大腸激躁症惱人的症狀就可以獲得改善,不需再像傳統治療長期倚賴藥物控制或者擔心藥物副作用而讓症狀影響日常作息。 總之,「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運用一種無侵入性純物理性的方法來調節神經的活性,乃是融合「主流醫學」的知識科技和「自然醫學」的自然療癒優點的結果。不但療效佳,並且也正符合目前正夯的自然醫學的原則:不吃藥、不打針、不開刀、無侵入性、和無副作用的所有優點! ![]() ![]() ![]() |
![]() | [媒體報導] 大腸激躁症 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文/ 陳惟華 2009/06/22 自由時報 (作者現任拉菲爾人本診所副院長) 大腸激躁症的特徵是腹脹、絞痛、排氣、便秘或拉肚子,症狀因人而異。有人便秘,只解出一點或是腹絞痛無法排便;有些人卻會帶有黏液性排便,甚至水瀉無法忍到廁所;有人則會交替便秘或拉肚子。 有時症狀會緩解幾個月而又復發,或是症狀一直惡化。雖然大腸激躁症不會引起癌症,不過卻會造成患者極度不適和苦惱,甚至會失去工作、不敢社交應酬,和無法短途旅行。 醫學研究發現,身體的「血清素」95%是在腸胃道,和腸胃道的功能有關,5%是在大腦。由於大腸激躁症患者的腸道細胞「血清素接受器」減少,無法運送血清素回到腸細胞中,造成過多的血清素存留在腸道中,導致腸子蠕動和感覺的異常。 女性患者在月經期,症狀較明顯,和經前症候群一樣,由於血清素的濃度起伏過大,而導致憂鬱等症狀。臨床發現,大腸激躁症患者的大腸對於輕微的壓力會過度反應,同時也常合併焦慮和憂鬱的情形,顯示和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大腸經由「自律神經」和大腦相連,負責控制大腸收縮的協調性、大腸的感覺和血液循環。 所以當調控大腸的自律神經系統失調時,會引起大腸肌肉收縮和感覺的異常,導致大腸的症狀。因為大腸激躁症的原因是腸道自律神經失調,只要針對自律神經失調加以改善,就可以治療大腸激躁症。 目前有神經電生理檢查可以找出神經失衡之處,再運用一種模擬神經傳導的波頻貼在治療部位,就可以調節自律神經的活性。一來可以改善大腸的血液循環,讓腸道的血清素恢復平衡,改善大腸感覺和收縮;另一方面,恢復大腸蠕動的協調性,可以緩解腹痛和排便的異常! 這就是為什麼文獻報告,催眠或針灸也會有部分療效的原因。因為目前只能靠飲食、壓力調適和藥物來控制症狀而無法治癒,所以調節自律神經不啻帶來一個新的治療契機。 建議大腸激躁症的病友要多喝溫水,避免喝酒、含咖啡因飲料,避免吃會產氣食物,例如:牛奶、乳酪、碳酸飲料或過多的豆類,不吃飽和脂肪酸及紅肉。 同時要規律運動、瑜伽、靜坐,以及到樹林中用腹部深呼吸,有助於放鬆和恢復自律神經的平衡。 對於久治不癒且深受其苦的患者,建議可以尋求醫師找出自律神經失調之處加以調整,再配合調整飲食和放鬆情緒,便可以脫離大腸激躁症的夢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