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療法簡介![]() ![]() ![]() ![]() ![]() ![]() ![]() ![]() |
![]() | ![]() ![]() |
|
![]() | |
![]() | 【聯合新聞網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七歲小女孩也會頭痛!國內一項有關偏頭痛評估調查報告今天出爐,結果發現,參與該研究的642名頭痛病患中,竟然包括了一名年僅七歲的小一女孩,年紀最大者為90歲,頭痛病史超過一甲子。 該項名為亞洲地區偏頭痛評估調查的臨床研究,收案病患多達4000人,目前正在亞洲八個國家進行,台灣地區則有89名醫師參與,共有642名病患加入研究,台灣負責醫師為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署君。 統計資料顯示,女性比較容易頭痛,在642名頭痛患者中占了七成之多,大部分頭痛的原因不明,只能研判與個人體質有關,頭痛病史非常久,很難根治,五成以上頭痛時間超過三年,甚至有人頭痛了60年。 在發作頻率上,平均一個月有五天以上嚴重頭痛,每個月嚴重頭痛發作次數為4.3次,並且五成患者因為頭痛而無法參加社交活動、或是無法上學、工作或操持家務,三成曾因頭痛不堪,而求助急診。另外,七成六頭痛患者有使用止痛藥的習慣,幾乎只要頭一痛,就吃普拿疼、腦新等止痛藥;只有7%的病患使用預防性藥物。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全台約有10萬至20萬人是天天頭痛,甚至有人天天吃止痛藥,據統計,台灣民眾一年吃了一百多億元的止痛藥,有些人為了治療頭痛,跑遍各大醫院,但頭痛問題還是沒法解決。 保守估計,台灣地區嚴重偏頭痛的盛行率約為3%,換句話說,全台約有10萬至20萬人是天天頭痛,必須天天服用止痛藥。 為了降低頭痛不適,有些民眾嘗試熱敷、冰敷、休息、睡覺、心理治療,王署君表示,除了預防性用藥之外,冰敷是目前舒緩頭痛最有效的方法。 媒體評論: 藥物畢竟屬於非人體自己所製造與代謝的外來化學物質,雖然經過一定程序的動物試驗與人體臨床試驗,但是還是可能產生不可預期的副作用,能夠不使用,最好還是避免。疼痛會造成神經反射,進而使血管與肌肉收縮,使得局部造成疼痛的發炎物質堆積,而出現問題,藥物治療又會引起副作用;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從人體分佈的神經去治療關節肌腱的發炎部份,是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療方式,這種新療法可以直接調整神經系統,進而使局部血流改善,流通的血流會帶來身體自然的抗發炎物質,不必靠止痛藥就可以輕易將發炎物質代謝掉,效果快而且沒有副作用。 ![]() ![]() ![]() |
![]() | [媒體報導] 關節炎止痛藥 長期用易得心臟病 中國時報【閻紀宇/綜合報導】 2011/01/13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可說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消炎止痛藥物之一,尤其許多長期為骨關節炎所苦的老人家,更是不可一日無此君,然而瑞士學者的最新一項研究顯示,長期每日服用這類藥物,可能會大幅升高罹患心臟病與中風的機率。 瑞士伯恩大學裘尼(Peter Juni)博士領導的團隊,針對七種常用的NSAID:布洛芬(ibuprofen)、奈普生(naproxen)、待克菲那(diclofenac)、塞來昔布(celecoxib,商品名「希樂葆」)、依托考昔(etoricoxib,商品名「萬克適」)、羅非昔布(rofecoxib,商品名「偉克適」)、羅美昔布(lumiracoxib),選出卅一項研究進行後設分析,共涵蓋十一萬六千四百多位受試者。 結果發現,長期服用依托考昔的受試者,心臟病發作與與中風的風險較服用安慰劑者上升三倍;服用布洛芬會上升兩倍,服用羅非昔布與羅美昔布則上升一倍。相較之下,奈普生和塞來昔布是較為安全的用藥選擇,不過仍需提防導致腸胃不適的副作用。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國醫學期刊》(BMJ)。研究人員強調,NSAID這類藥物如果只是短期、偶爾服用,倒是不必擔心引發心血管疾病。然而,如果老人家有需要長期服用,最好和醫師仔細討論利弊得失,選擇最適合自己狀況的藥物。 [媒體評論] 老一代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因為有傷胃、傷肝與傷腎的副作用,因此近年來開發出新一代藥物,這類藥物雖減輕了一些胃肝腎的副作用(還是會發生),但是研究結果卻顯示會傷心,也就是會產生心血管疾病的副作用。可見古云藥即是毒,既然不是人體所需的物質,多少都可能干擾生理的作用而產生副作用。 在臨床上採用藥物還有一個非常矛盾的問題,也就是疼痛的部位無論是發炎或缺血,都有血液不流通的現象,所以吃進身體的藥物不容易到達疼痛部位,不但療效打折扣,還因此需提高使用的劑量,產生了"全身都泡在高濃度的藥裡,只有要治療的部位濃度最低"的困境,無形中更加強了副作用。 無論是肌筋膜疼痛、坐骨神經痛、五十肩或退化性關節炎等所有疼痛症,疼痛部位的血流不流通會導致發炎物質的堆積,進而刺激神經反射影響血液流通,同時也會使局部肌肉收縮,進一步壓迫血管,使血液循環更差發炎物質更堆積,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狀態。其實血管和血液循環是神經所控制的,透過調節神經的活性,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使堆積的發炎物質從局部組織帶走,並由身體自己的酵素系統代謝掉,所以比用藥物去抑制這些發炎物質的產生更有效,而且完全符合生理自然機能無副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