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療法簡介![]() ![]() ![]() ![]() ![]() ![]() ![]() ![]() |
![]() | ![]() ![]() |
|
![]() | |
![]() | 時報資訊 記者:【李盛雯/台北報導】 台灣人不好睡!調查發現,480萬台灣人有睡眠問題,250萬國人罹患慢性失眠,而且女人比男人更難睡,年過半百的更年期女性,因賀爾蒙分泌與焦慮等情緒問題,兩個就有一個夜夜睜眼到天明。 許多失眠病人流浪在精神科、家醫科、心臟科或內科門診,台灣睡眠醫學會將公布一份「失眠問診指引」,讓各科醫師都能有所遵循。針對安眠藥的夢遊副作用,睡眠醫學會也發表正式聲明,建議安眠藥物仍可短期使用,絕大多數的助眠處方藥都是有效且安全的,民眾不需過度反應。 台灣睡眠醫學會針對全國15歲以上國人進行的「國人睡眠品質調查報告」顯示,超過480萬國人有睡眠問題,每10人就有1人罹患慢性失眠。林口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許世杰表示,失眠是身體健康訊,有失眠問題,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以藥物治療配合認知行為及睡眠衛生等非藥物治療方式,才可有效治療失眠。 調查中發現,超過半數50到59歲女性因更年期而有睡眠問題。隨著身體老化,睡眠問題盛行率與年齡呈正比,女性本身就是罹患失眠的高危險群,進入更年期後,體內荷爾蒙導致熱潮紅以及情緒焦慮等生理和心理症狀都會影響睡眠品質。月經經期或懷孕也可能引起睡眠問題,但大多是短期失眠,不用過度緊張。 許世杰指出,失眠不會自己好轉,如果症狀每星期出現3天以上,持續超過1個月,就可能變成慢性失眠,需要找醫師協助,找出失眠原因,改善個人睡眠衛生教育知識,才能告別失眠。 新一代藥物經過改良後,藥效快,服用後15分鐘內一定要就寢,避免藥效發生作用時還在進行活動,釀成意外。服用安眠藥期間,不能喝酒及食用柚類,避免副作用。 新聞評論: 因為許多失眠症都是日常生活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因此針對失眠者應付壓力的方式採取認知行為調整,確實是改善失眠的好概念。同時解決失調的自律神經,以及消除這些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身體不適,將可以使失眠症獲得一勞永逸的根本解決。 人體對於壓力的刺激,會透過兩條途徑來因應調適,ㄧ個是自律神經系統,其作用是立即的;另ㄧ個是內分泌系統,其作用比神經系統慢。當壓力一直沒有解除,就會造成這兩個系統失去平衡,而產生慢性失眠的問題。如果可以將失調的自律神經與內分泌系統調整回來,就可以改善失眠,並且提高抗壓性。相應神經調節療法(逆行性神經療法)是ㄧ種新的療法,可以直接調整失調的自律神經,用來改善失眠,如果有其他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亦可以一併處理,是不想ㄧ直靠藥物治療(只是控制,非治療)者的新選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