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療法簡介![]() ![]() ![]() ![]() ![]() ![]() ![]() ![]() |
![]() | ![]() ![]() |
|
![]() | |
![]() | 更新日期:2008/08/10 04:09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國人罹患憂鬱症的新病例在過去9年間增加了3.6倍,但是,國內憂鬱症病患治療中斷率相當高,近3成5的病患只看一次門診,若憂鬱症病患在90天內中斷治療,其復發率是未中斷治療者的6.5倍。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根據民國91年國民健康調查發現,國人憂鬱症盛行率為5.6%,且呈現15至29歲,及75歲以上罹患率較高的雙高峰現象,其中女性又高於男性。 張家銘進一步指出,憂鬱症患者有「共病」現象,肥胖、抽菸、糖尿病患以及有身體疼痛者,愈容易有憂鬱症。 根據最近一項亞洲最新調查即發現,有51.8%、超過半數的憂鬱症患者有身體疼痛症狀,其中台灣比率更高達69.1%,僅次香港的73.3%。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教授賴德仁分析健保資料庫資料發現,34.8%的憂鬱症病患只看一次門診,而第一個月的回診率僅有48.2%,比美國71.6%低許多。 賴德仁進一步指出,憂鬱症發病90天內是治療關鍵期,依據健保資料分析發現,90天內中斷治療者,憂鬱症復發率達34.7%,相較接受治療超過90天患者5.3%,高出6.5倍。 賴德仁表示,憂鬱症治療必須持續6至8週才能見效,一般藥物的效果於第二週時才會有,但藥物副作用卻往往在第一週就出現,尤其是使用舊的三環抗憂鬱劑,對病患治療的信心及持續力影響很大。 另外,病患不規則服藥也是造成治療失敗的原因之一,目前憂鬱症的治療藥物各有優缺點,醫、病雙方應多溝通用藥。 新聞評論: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可以經由體表的神經點,採用模擬神經的傳導波來調整失調的神經系統,可以治療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與憂鬱症。比穿顱磁脈衝方便簡單,價格也便宜許多,是目前台灣地區可以選擇的新療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