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 記者: 黃庭郁、江昭青/台北報導
你家小孩聰明伶俐但常丟三落四、講話「白目」、脾氣不好?醫界最新統計發現,台灣有七%的國、中小生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問題,每班平均有二到四名。專家建議,若相關症狀持續超過半年,家長疲於應付之餘也可向醫師諮商、評估、尋求協助。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最近完成過動兒盛行率調查,對北台灣、南台灣共三千六百名小學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學生調查。這項研究近期將登在國際的「精神醫學研究方法學」期刊上。
高淑芬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跟智商沒有關係,醫學研究初步認為應該是孩子的大腦認知執行功能有缺損,導致不專心、衝動、組織計畫能力不好、動作控制失調等。
很多人以為跑來跑去、坐不住就是過動症,但臨床上有比較好的評量標準,分為「不專心」與「衝動」兩大部分。
「不專心」症狀包括:粗心大意、沒在聽、沒辦法持續注意力、不聽話、沒辦法做計畫、做事拖拖拉拉、丟三落四、注意力分散、忘東忘西。「衝動」症狀包括:坐立不安、扭來扭去、在教室裡離開座位叫不回來、不適當的跑來跑去攀爬、大聲玩耍、話多、插嘴迫不及待搶答、沒辦法排隊等待、干擾他們活動。
高淑芬說,假使七歲以前,在兩種場合裡發生有超過六項「不專心」、與六項「衝動」症狀,那個就有可能是注意力不足過動問題。面對這樣的「調皮」小孩,家長常承擔很沈重的「教養」壓力,建議家長應尋求醫師諮商與協助。一位北市小學老師說,班上有孩子就是上課忽然會走來走去、亂丟東西,她建議家長帶去給醫生檢查是否有過動症狀,家長卻憤而向校長告狀。
媒體評論:
目前科學家仍然沒有辦法很清楚解釋過動症的成因。可能是腦中接收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的接受器出現問題,沒辦法正常運作所導致的。另一個很有可能的原因則是腦中的多巴胺含量異常。或許是掌管注意力以及定力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區(anterior frontal cortex )出了問題 -這個區域的神經細胞,它們的多巴脫羧酵素不能正常運作而導致過動症的發生。 沒有被診斷為過動症的人最好不要服用藥物,因為沒有人知道藥物會有什麼長期性的影響;相應神經調節療法來調整失控的自律神經系統,打破神經失調因素和心理因素互相作用的惡性循環,可直接調理失衡的神經、內分泌及循環系統,不必靠藥物控制。
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