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黃忠信的心醫園地   返回黃忠信的心醫園地
療法簡介 心醫主題發佈區 醫療資訊 媒體評論區 媒體報導 公佈欄 拉菲爾人本診所 系統管理 寫信給我

媒體報導返回前頁
失眠 行為療法勝過吃藥
2007.10.14
自由時報 記者申慧媛台北報導

不少民眾都有睡眠困擾,政大一項最新研究認為,進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遠勝於藥物治療;學者也發現,睡得好確實有助學習及記憶,不但可強化專注力,適當睡眠更可重組記憶,留住有用的記憶,提高學習成效。

政大心理系副教授楊建銘日前問卷調查政大的九百一十六名學生,發現八成六學生有睡眠困擾,四成六有失眠及入睡習慣不規律等問題;他認為,大學生睡眠不規律及習慣不好,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

政大昨天也首度示範利用腦波偵測等多頻道睡眠檢查(見圖,記者方賓照攝),楊建銘說,多數人是以沒有知覺到外在刺激,判斷自己是否睡著;但真正的入睡,必須是大腦「前額葉」降低活動,有時部分人以為自己睡了,但很可能實際上並沒有入睡。

研究中發現,部份失眠患者在入睡期間,對外界訊息注意力較高,甚至在睡眠狀態下處理外界訊息。他建議,最好每天能固定上床時間,睡前留半小時至一小時放輕鬆,環境光線要暗黑,才有助於入睡。楊建銘也發現藥物治療多只能解決短期的睡眠問題,最好還是改變行為,才能徹底解決睡眠困擾。

新聞評論:

因為許多失眠症都是日常生活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因此針對失眠者應付壓力的方式採取認知行為調整,確實是改善失眠的好概念。同時解決失調的自律神經,以及消除這些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身體不適,將可以使失眠症獲得一勞永逸的根本解決。

人體對於壓力的刺激,會透過兩條途徑來因應調適,ㄧ個是自律神經系統,其作用是立即的;另ㄧ個是內分泌系統,其作用比神經系統慢。當壓力一直沒有解除,就會造成這兩個系統失去平衡,而產生慢性失眠的問題。如果可以將失調的自律神經與內分泌系統調整回來,就可以改善失眠,並且提高抗壓性。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ㄧ種新的療法,可以直接調整失調的自律神經,用來改善失眠,如果有其他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亦可以一併處理,是不想ㄧ直靠藥物治療(只是控制,非治療)者的新選擇。

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