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黃忠信的心醫園地   返回黃忠信的心醫園地
療法簡介 心醫主題發佈區 醫療資訊 媒體評論區 媒體報導 公佈欄 拉菲爾人本診所 系統管理 寫信給我

媒體報導返回前頁
連3天失眠 罹糖尿病風險增
2008.01.01
中時電子報 【鍾玉玨/綜合外電報導】

睡眠不足不僅會讓人神智恍惚、脾氣暴躁、易打瞌睡,還會造成嚴重健康問題,諸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研究進一步發現,連續睡不好三天,就足以大幅降低身體代謝葡萄糖的能力,導致血糖上升,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芝加哥醫大學睡眠研究專家考特主持的研究計畫發現,青壯人士若連續三天無法熟眠,血液葡萄糖耐受性就降低,這與體重增加八至十三公斤的後果差不多。

考特指出,長期睡眠不足或無法熟眠,身體久而久之可能發展一套代謝血糖的能力,從老年人與肥胖族的睡眠模式得知,睡眠可能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形成脫不了關係。

之前的研究顯示,熟眠(又稱徐波性睡眠)是消除疲勞以及醒腦最有效的睡眠模式,而考特的研究首次印證「一覺熟眠百病消」的說法,證明睡眠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這項研究結果將發表於二日出刊的《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

參加考特實驗計畫的受訪者年齡介於廿至卅一歲,連續五晚睡在實驗室,每晚十一點就寢,早上七點半起床。前兩晚,不受打擾一覺到天明。剩下三晚是,一進入熟眠狀態就被干擾,變成淺眠。

後者的設計和六十多歲老年人的睡眠模式相當,平均一晚僅廿分鐘是熟眠狀態,遠低於一晚平均熟眠八十至一百分鐘的青壯年。

睡眠一旦被干擾,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二五%,因而刺激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代謝血液葡萄糖。但受訪者當中,有八位並未增加胰島素分泌,導致血糖上升二三%。

考特說,熟眠時間減少是老化與肥胖相關失眠症的通病。實驗結果顯示,改善睡眠品質與增加睡眠時間可能有助防範或延後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新聞評論:

因為許多失眠症都是日常生活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因此針對失眠者應付壓力的方式採取認知行為調整,確實是改善失眠的好概念。同時解決失調的自律神經,以及消除這些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身體不適,將可以使失眠症獲得一勞永逸的根本解決。

人體對於壓力的刺激,會透過兩條途徑來因應調適,ㄧ個是自律神經系統,其作用是立即的;另ㄧ個是內分泌系統,其作用比神經系統慢。當壓力一直沒有解除,就會造成這兩個系統失去平衡,而產生慢性失眠的問題。如果可以將失調的自律神經與內分泌系統調整回來,就可以改善失眠,並且提高抗壓性。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ㄧ種新的療法,可以直接調整失調的自律神經,用來改善失眠,如果有其他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亦可以一併處理,是不想ㄧ直靠藥物治療(只是控制,非治療)者的新選擇。

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