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從免疫學的角度來看,過敏性鼻炎是由於鼻黏膜接觸到過敏原如灰塵、花粉、香煙、黴菌或昆蟲等,經由體內免疫球蛋白誘發立即的過敏反應,造成鼻黏膜的急性發炎。鼻過敏症在成人約佔10%,在小孩約佔20%。過敏性鼻炎病人有時也有眼睛、皮膚過敏及氣喘等相關疾病,其中約20%併有氣喘。如未妥善控制,有15%會惡化為慢性鼻竇炎、肥厚性鼻炎、鼻出血或併有中耳炎。過敏患者約48%有家族史。
在臨床上,鼻過敏症可分為兩種,抗原清楚的稱為過敏性鼻炎,抗原不清楚的稱為血管運動性鼻炎,而過敏性鼻炎一般分為兩型:一為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大都由花粉或黴菌孢子所引起,與這個季節某些植物大量放出花粉或孢子有關,使過敏原的量大到足以讓病人發病。另一為常年性過敏性鼻炎,多半由長時間不斷地接觸過敏原而引起,包括灰塵中的蹣、黴菌、動物毛、空氣污染物等引起,台灣比較常見的是這一型。血管運動性鼻炎屬於非過敏性,非炎症性,患者主要是受到氣候變化,空氣污染或情緒的影響,造成自律神經失調,而產生的主要症狀為鼻塞、鼻水或有頭痛、鼻、眼、咽喉搔癢感及陣發性噴嚏,病狀常發生於冬季早上起床、晚上睡前或外出騎乘交通工具時。
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自三叉神經節而來的傳入神經及自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節來的節後自律神經呈現多種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支配到鼻部。過敏性鼻炎是鼻黏膜接觸到過敏原時,鼻部感覺神經受刺激而造成疼痛感、充血及發炎物質substance P的釋放,並刺激充當立即性黏膜防禦的腺體分泌。副交感神經反射會經由神經末梢受體muscarinic M3 receptors引起黏膜下腺體分泌。
副交感神經反射、打噴嚏及其他排除反應會迅速清除上呼吸道入侵的物質,以保護下呼吸道,但這種機制的失調將造成過敏性、感染性及其他非過敏性鼻炎,甚至可能引起鼻竇炎。交感神經性的動脈血管收縮會減少黏膜血流、鼻竇充填及黏膜肥厚,以恢復鼻腔的通暢。交感神經張力的喪失也是造成慢性非過敏性鼻病變的主因。
鼻部的神經失調是過敏性鼻炎發生機制的源頭,失調的神經系統會對各種刺激產生不當的過度反應,進而衍生一連串免疫反應。神經軸突反射(Axon reflexes)會加重鼻部的發炎反應,造成血漿滲出血管及炎症細胞的聚集,結果過敏性發炎就引發神經性過度反應(neuronal hyper-responsiveness)。因此,針對神經失調問題予以處理,使之恢復正常,才可以從過敏反應的源頭根本治療過敏性鼻炎。相應神經調節療法(逆行性神經療法)是最新的醫療技術,可以有效改善神經失調的問題,對過敏性鼻炎有根本治療的效果,避免長期使用藥物的副作用。
[媒體報導-1]
治過敏性鼻炎改善黑眼圈
(陳惟華醫師刊登於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四月十四日聯合報健康E2版 ) 拉菲爾人本診所副院長
過敏性鼻炎與黑眼圈也有高度相關,台大研究發現,高達六至七成過敏性鼻炎病童有黑眼圈,而且下眼袋顏色較黑、面積較大。過敏性鼻炎症狀愈嚴重、時間愈久,小朋友的黑眼圈也越黑。
鼻子有兩種主要功能:嗅覺和呼吸。鼻腔不但提供空氣進入肺部的通道,而且還能阻止環境中的刺激物、過敏原、細菌和病毒的感染,以保護下呼吸道。
自律神經在這些保護功能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影響黏膜分泌、血管張力、微血管通透性、和活化上呼吸道黏膜的發炎細胞。鼻腔和鼻竇的完善功能就是依靠「自律神經」的腎上腺素,乙醯膽鹼和感覺神經三者之間的微妙平衡。
早在數十年前醫學就已經發現,自律神經系統和慢性上呼吸道發炎疾病的致病轉機有關:最近也證實,慢性上呼吸道發炎疾病的病人的確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其特徵是交感神經功能過低。
過敏性鼻炎是吸入過敏原和鼻黏膜上IgE致敏化的肥胖細胞相互作用,導致過敏物質一系列地釋放。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五成的兒童有鼻子過敏。鼻腔的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造成鼻黏膜腫脹而造成鼻塞、流鼻水等過度反應的症狀,久而久之,靜脈鬱積而血液回堵在眼睛周圍,造成眼袋血液循環不良,甚至黑色素沉澱,因此形成明顯的貓熊眼。
而交感神經反應過低,更容易誘發鼻腔發炎反應。加上鼻淚管上下相通,因此過敏性鼻炎患者通常也有過敏性結膜炎,眼睛會癢。若孩子經常揉鼻子、揉眼睛,黑眼圈顏色就會越深,黑眼圈面積也越大。
總之,過敏性鼻炎是鼻子的自律神經失調的一種表現。只要針對這個基本原因,來調整失衡自律神經的活性,就有可能治癒過敏性鼻炎。例如運用一種物理性 的方法達到抑制鼻腔副交感神經的過度反應和強化交感神經的功能,來恢復鼻腔自律神經的平衡,不但能夠消除鼻黏膜腫脹發炎所造成的鼻塞和流鼻水,也會緩解鄰 近眼袋的血液鬱積而改善黑眼圈。這類調整自律神經活性的方法是治療過敏性鼻炎新的治療方向。
[媒體報導-2]
調整自律神經 為慢性鼻炎解套
【2009-06-17/聯合報/D2版/健康】 【陳惟華/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 拉菲爾人本診所副院長
天氣多變,慢性鼻炎病患就增多。最常見的慢性鼻炎除了過敏性鼻炎外,就是血管運動性鼻炎,兩者都會引起鼻塞、流鼻水和打噴嚏等症狀。
過敏性鼻炎是因吸入的過敏原和鼻黏膜上的致敏化肥胖細胞相互作用,導致一連串過敏物質釋放的結果。血管運動性鼻炎則是「非過敏性」鼻炎,特性是鼻腔黏膜對環境物理性的刺激產生過度反應所造成,如冷空氣、溫度突然改變、疲倦、手腳潮濕,或菸味、香水和化妝品等環境刺激時,才會引起症狀的發作。
過敏性鼻炎因過敏引發常年性症狀,檢測會有第一型過敏反應,並有靜脈鬱積血液回堵,在眼睛周圍造成眼袋、血液循環不良,甚至黑色素沉澱的「貓熊眼」。血管運動性鼻炎較少引起黑眼圈,鼻黏膜也不會出現過敏反應的嗜伊紅球、漿細胞和巨細胞。
自律神經在保護上呼吸道功能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會影響上呼吸道的黏膜分泌、血管張力、微血管通透性、徵召和活化上呼吸道黏膜的發炎細胞。鼻腔和鼻竇的完善功能就是靠自律神經的腎上腺素、乙醯膽鹼和感覺神經三者之間的微妙平衡。
數十年前,醫學就已經發現慢性鼻炎的致病機轉與自律神經系統有關。最近因為自律神經系統檢查方法的進步,證實慢性鼻炎病人的自律神經功能確有失調,雖然兩者 誘發的外在因素不同,但「過敏性鼻炎」和「血管運動性鼻炎」兩者的特徵都是交感神經反應過低和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有趣的是,研究顯示,破壞頸部的交感神 經確會造成人體的血管運動性鼻炎,並且在頸部交感神經被阻斷那一側的鼻腔會產生慢性發炎和鼻黏膜有嗜伊紅球增加的情形,這顯示交感神經和鼻腔發炎反應有關。
因此血管運動性鼻炎和過敏性鼻炎一樣,都是「自律神經失調」惹的禍。只要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就可以治療過敏性鼻炎和血管運動性鼻炎。例如,運用物理性方法強化交感神經的功能,和抑制鼻腔副交感神經的過度反應,恢復鼻腔自律神經的平衡,就能夠消除鼻黏膜腫脹發炎所造成的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症狀,以及改善嗅覺和黑眼圈。這類調整自律神經活性的方法是慢性鼻炎新的治療方向。
由於交感神經功能過低的誘發因素和體質、鼻子外傷、病毒侵害、和不當的咽喉反射等因素有關,建議慢性鼻炎患者平日要注重生活飲食的調養,調整飲食「三多四不」:多吃糙米或胚芽米、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多喝溫水(不是甜的飲料),不吃飽和脂肪酸、不吃紅肉、不喝牛奶或奶製品,不喝酒或咖啡。生活上最好能經常到樹林或森林運動去呼吸芬多精和氧氣,例如散步、騎腳踏車、打太極拳、靜坐等,都有助自律神經功能的改善。
對於深受慢性鼻炎所苦,又不想一直靠服用藥物來壓抑症狀的朋友,建議可以尋求醫師做一種神經電生理檢查,找出身體自律神經不平衡之處而加以調整,再配合上述自然飲食和放鬆生活等措施,就能夠脫離慢性鼻炎的夢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