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8/09/07 04:09
記者謝鳳秋/台中報導
頭痛像鬧鐘,每天定時報到!一名40多歲的男性上班族每天下午1時就頭痛欲裂,痛到想撞牆,但到了下午3時就不痛了,且連續4年在夏秋交替之際發生,醫師診斷為「叢發型頭痛」(俗稱「鬧鐘型頭痛」)。
這名病患到台中慈濟醫院「頭痛特別門診」就醫時指出,近4年來,每天下午1時多,頭痛情形就發作,吃止痛藥也沒用,奇怪的是,兩個多小時後就不痛了,而且每年都是痛2至3個月又莫名其妙痊癒。
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盈助表示,此為典型「叢發型頭痛」症狀,這類病患中,有85%是男性,大約20、30歲開始發作,多數在50歲以後,症狀會減緩。目前只知發病與腦部下視丘、三叉自律神經不協調有關,確實原因不明,推測與個人體質、季節交替、壓力有關,沒有藥物可以根治,但採用「預防性治療」,發作前,先服藥可舒緩症狀。
「叢發型頭痛」特點是,疼痛會突然發生,發作部位多半在眼窩後方或上方,都是固定同側的疼痛,甚至有同側眼結膜充血、流鼻水、流淚、臉部腫脹、冒汗等症狀;每次疼痛持續時間從15分鐘到3小時不等,經常在一天當中固定時段發作,疼痛異常劇烈,讓病患痛不欲生,國外曾有患者因而自殺,因此也叫做「自殺型頭痛」。
陳盈助表示,一旦罹患「叢發型頭痛」,應避免喝酒、抽菸,減少誘發頭痛可能因素,且生活作息必須正常。他並提醒民眾,只要有嚴重、頻繁(每星期一到二次以上)或不尋常的頭痛,例如突然劇烈頭痛、頭痛程度比以前嚴重、頭痛時,感覺麻木或身體一側感覺無力、感覺昏沉或嘔吐、痙孿,都應該到神經內科或頭痛門診看診,徹底查出病因。
新聞評論:
叢帶型頭痛大都是發生於規律的時段,發作時單邊眼球部份還會充血、流眼淚、流鼻水,發作時不能躺下反而會更嚴重,這種表現在眼眶和頭部疼痛的神經血管功能障礙,主要發生於中年的男性病人,多在30∼50歲間,這是一種蠻罕見的頭痛,比較恰當的是經過檢查後再判斷是否為此種疼痛。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對於各種頭痛都有很好的效果,拉菲爾人本診所建議有此類困擾的患者,可以前來診所一趟,由院長親自為您診斷及評估。
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