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08/11/21 04:09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根據衛生署國健局委託調查指出,國內小學一年級學童,近視率為19.6%,平均每5個當中就有一個,且7至8歲是台灣學童發生近視的尖峰時段之一。
接受國健局委託進行國內學童近視調查的台大眼科主治醫師林隆光表示,經由多年的調查發現,台灣學童近視有3個特點,分別是發生得早、盛行率高、高度近視比例高,其中7至8歲及13至14歲分別是國內學童發生近視的兩個尖峰時段。
林隆光進一步指出,近視一產生之後,即會以一定的速度增加,一般而言,小學一年級至小學四年級平均每年會增加100至125度,而小學四年級至國中三年級,則平均每年會增加75度到100度,高中以後,因為課業壓力減輕,增加速率會減緩,平均每年增加50至75度,所以愈早產生近視,將來變成高度近視的機會也就愈大。
林隆光認為,孩子在早齡本來就不該練習寫字,現在卻有幼稚園規定要寫自我評量,實在是太離譜了,而一旦近視,即便是少用眼或是多看遠處,其對近視的控制效果都很有限,最好的方法還是不要近視,目前學校一週多只安排兩堂的體育課是不夠的,但預防孩子近視,不能只靠學校,家庭才是最重要,父母應儘量多安排孩子從事戶外活動,增加戶外活動時間。
新聞評論:
台灣的學童近視比率幾乎是全世界最高的(80%以上的學生有近視),而且在這些近視的族群中,有近20%的人屬於高度近視 (度數高於600度),很容易在將來併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白內障等更嚴重的眼疾,所以近視不能忽視。
光點診所利用相應神經調節療法,透過神經調節的技術,使睫狀肌、眼內肌及眼外肌處於最佳功能狀態;再結合「兒童視力減負寬幅眼鏡」,讓視力機能順應需求,看近看遠都能既清楚又不費力,如此就可以在假性近視的學童避免變成真性近視,也可以在近視已經發生之後控制度數的增加。
在矯正鏡片部份,診所也搭配了專業的視光師,採用環境視覺配鏡法,考量個人不同的生活閱讀習慣,針對每個人的條件及各種視覺機能需求驗配出正確足矯的眼鏡。相應神經調節療法與標準化視力足矯雙管齊下,對近視度數的控制絕對是一種效果快又安全的新選擇。
這是一種 全新的近視控制概念,能夠有效控制近視度數的加深,對於假性近視的患者,更可以避免變成真性近視。而且療程中完全不使用散瞳藥劑,純粹使用這種新概念的物理性療法,不但效果更好,還可以擺脫藥物治療可能會帶來的後遺症。
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