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主要病因不外乎是由於頸內動脈或顱骨神經孔對三叉神經的半月神經節壓迫而使神經纖維擠壓在一起,繼而使之發生髓鞘脫變,從而引起相鄰神經纖維之間形成短路。或是由於血管缺血或病毒感染,使三叉神經缺血或受傷水腫而導致三叉神經痛的學說。
最近醫學研究已經發現身體組織的「血液循環」和「免疫力」是由「自律神經」所調控的!所謂「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就是透過一種模擬神經傳導的波頻來調節自律神經的活性,可以針對「三叉神經」和「其週圍軟組織」的循環障礙來治療。首先,改善三叉神經節周圍軟組織的血液循環,使其週圍軟組織快速消炎消腫而解除腫脹的軟組織壓迫到三叉神經根,因而可以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症狀。接著,改善「三叉神經」本身的血液循環,活化三叉神經和修復髓鞘以防止繼續再短路放電。最後,「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更強化了三叉神經和其神經根的免疫力,防止三叉神經繼續受到病毒或發炎反應的再度傷害,因而能夠比較根本治療三叉神經痛。總之,「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運用一種無侵入性純物理性的方法來調節神經的活性,乃是融合「主流醫學」的知識科技和「自然醫學」的自然療癒優點的結果,是一種不吃藥、不打針、不開刀、無侵入性、無副作用「安全又有效」的止痛新療法!
[臨床治療心得]
採用相應神經調節療法來調整血管的收縮性的臨床觀察越來越明確。門診中經常可以看到局部腫痛發炎、痔瘡及靜脈曲張等血管過度擴張問題,可以在單一次的治療就看到血管收縮的成效。三叉神經痛的原因與這幾種疾病是類似的,透過治療也經常看到幾次後就可降低疼痛的程度與頻率,代表擴張的血管可以透過神經調節有效加以收縮,使它刺激三叉神經的程度與機率都降低。這種讓血管恢復收縮的治療方式是比較根本性的,不像抗癲癇藥物只是作用在大腦來暫時抑制疼痛訊息傳到大腦,需定時服藥"控制",稱不上是真正的治療。長期被三叉神經痛困擾的患者終於有了根本治療而無副作用的療法了!
最近兩年有越來越多的三叉神經痛患者來求診,許多病友對病魔的奮戰過程充滿辛酸與苦難,讓人不禁流下同情的眼淚,因此最近再次把個人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幾個經驗稍作整理,希望幫助更多為此病困擾的患者解除痛苦。
半年前有一位來自美國的大陸老婆婆,高齡已近八十,在十年內三叉神經痛竟然先發生在右邊,在美國吃藥無法有效控制,又無法忍受長期藥物的物作用,好不容易在大陸做了一種不知名的手術(可能是神經阻斷或破壞術),雖然留下二十四小時持續麻木的後遺症,但至少不需要再吃藥了,疼痛也只是偶而輕微痛一下。沒想到三年前,三叉神經痛又再度找上門,這次是左邊,初期靠藥物還可以壓得住,但疼痛程度越來越嚴重,不得不再找藥物外的其他方法。基於前一次的經驗,非不得已,她不考慮再次接受手術,於是兒子從網路上找到我們。
經過幾次越洋電話討論病情、安排旅館住宿與治療行程後,終於在兒子的陪伴下,她第一次來到台灣。因為時間極其有限,所以每天治療兩次,三個星期後疼痛減輕至少八九成,她帶著滿意與感謝的心情回去美國。對於這位婆婆,當初要不要建議她來,心裡確實頗為掙扎,因為飛了半個地球,兒子需請假專程陪伴,花費的時間與費用十分可觀,只靠電話中評估,就決定接受她來治療,如果效果不如預期,自己的壓力也會非常大。還好有達到治療效果,也讓自己對於以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信心大大提升。
台中也有一位患者已經接受醫師的建議,看診當天早上神經外科醫師建議她先吃一個星期抗癲癇藥之後,就安排手術治療,但她希望給自己最後一次嘗試非藥物非手術治療的機會,先來試試我們的療法。對於這樣的案例,感覺就像在跟時間競賽,一個星期就要見真章,馬上要決定她的命運。當然自己當下也不敢有這麼大的把握,所以告知不要這麼快做決定,希望她可以跟原醫師商量延後一個月再決定。沒想到一個星期後再次看診,她竟然給了一個讓我非常驚訝的答案,她說回去後抗癲癇藥一粒也沒吃,只治療三次就改善了一半,她決定不開刀了。看到她與先生如釋重擔的愉悅表情,心裡非常為她高興,更建立起自己必須非常自信而用心幫三叉神經痛患者治療的信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