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一旦發生其止痛治療是目前醫學相當棘手的問題!因為保守療法如物理治療、止痛劑、鎮靜劑、抗鬱劑等效果都不好,並且抗憂鬱藥和抗癲癇藥會傷肝、腎、心、以及抑制骨髓功能等副作用。脊髓神經電刺激手術則需要開刀將電極植入脊髓硬膜外,技術困難之外,手術後照顧也是一大問題,再加上電池價格昂貴健保不給付。
病理學已證實:帶狀皰疹的病變屬神經炎症,而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則為脊髓神經炎的變性及破壞導致神經損傷所致。人體雖然在病毒感染之後會產生抵抗力,但水痘病毒每次從神經節跑出來的數量有限,人體因而產生的抵抗力不足以預防下次帶狀皰疹的發生。
最近醫學研究已經發現身體組織的「血液循環」和「免疫力」是由「自律神經」所調控的!所謂「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透過一種模擬神經傳導的波頻來調節自律神經的活性,可以針對被帶狀皰疹感染的神經節的「循環障礙」和「免疫力不足」來著手治療。首先,改善帶狀皰疹區域皮下組織的血液循環,血管擴張帶走發炎細胞素和神經疼痛傳導物質,達到迅速減輕甚至消失止劇烈的神經痛;帶狀皰疹區域經數次治療後亦不再擴大,一週左右就可以結痂。其次,可以增加神經系統的血流供應和營養狀況,促進神經損傷的修復,更進一步解除神經痛和預防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再復發。最後,針對人體因抵抗力不足的關鍵因素,可以明顯強化受病毒感染神經節和全身的免疫功能,抑制病毒活動以防止神經繼續受到病毒攻擊和發炎反應的繼續傷害變成脊髓神經變性及壞死。這就是為什麼「相應神經調節療法」能夠治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原因。總之,「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是運用一種無侵入性純物理性的方法來調節神經的活性,乃是融合「主流醫學」的知識科技和「自然醫學」的自然療癒優點的結果,是一種不吃藥、不打針、不開刀、無侵入性、無副作用「安全又有效」的止痛新療法!
[媒體報導]
研究建議長者施打帶狀皰疹疫苗
(法新社華盛頓11日電) 2011/01/12 賴秀如
今天發表的研究顯示,超過60歲的民眾如果施打帶狀皰疹疫苗,能減少感染機率55%。帶狀皰疹是潛伏在體內的水痘病毒所引起,病患會出現皮疹,苦不堪言。
將近1/3的人可能在一生中某個時刻感染帶狀皰疹。
這種疾病會持續數月或數年,皮膚起疹起泡,身體疼痛。年長者與免疫力比較弱者,特別容易感染這個疾病。
專家說,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2006年批准了一種疫苗,但是全美國約只有10%的人施打。
這項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回溯式研究,追蹤加州30萬人2007年到2009年間的保健資料。
研究人員比較施打帶狀皰疹疫苗與不施打的人數,他們判定,施打疫苗可以降低55%的感染機率。
之前另一份針對3萬8千名病患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疫苗對於年齡超過75歲的人效果不大。超過75歲者感染帶狀皰疹的機率似乎維持在較低水準。(譯者:中央社賴秀如)
[媒體評論]
美國FDA於2006年核准第一種帶狀皰疹疫苗上市:默克藥廠(Merck)所研發的Zostavax疫苗,但國內並未進行臨床試驗與進口。國內自2010年下半年已開始進行葛蘭素史克(GSK)藥廠研發的帶狀皰疹疫苗的第三期臨床試驗,未來國人將有疫苗可打。
帶狀皰疹是小時候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後,病毒一直便潛伏在神經節裡,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再度活化,便延著體表神經走向出現皮疹或水泡。台灣每十個人會有三人在一生中得過帶狀皰疹,年紀愈大發生機率不但越高,產生神經痛後遺症的機率也越高。帶狀皰疹神經痛可能持續幾個星期甚至數年,患部會有刺痛、灼熱、緊繃與發癢感覺,甚至會有觸電感,嚴重的會影響情緒、食慾甚至睡眠。因此才會有注射帶狀皰疹疫苗的倡議。但是因為一般民眾並無急迫或威脅感,注射一劑需160美金,成功率約一半,效果約持續7.5年,因此真正會接受注射的比例並不高。
過去因為對於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並無真正有效的方法,所以才會讓疫苗接種顯得重要,希望藉注射疫苗降低高年齡層人口罹患帶狀皰疹與神經痛的機會。然而,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在臨床上已顯示可以有效治療帶狀皰疹後的神經痛,可以彌補許多人不知道或不願意注射帶狀皰疹疫苗,卻不幸罹患帶狀皰疹神經痛的痛苦。
把握治療黃金72小時!避免帶狀皰疹神經痛
Yahoo! 奇摩新聞訊息快遞 – 2013年4月2日 上午10:30
拉菲爾人本診所最新一期美國臨床皮膚科學雜誌建議,帶狀皰疹發生的72小時內為治療黃金期,如果發生皰疹後神經痛,也要及早治療,避免變成慢性化。台大醫學院博士拉菲爾人本診所黃忠信院長觀察眾多的皰疹後神經痛案例,對此準則深表同感。
60多歲的陳先生 ,一天突然感到頭皮微熱、眼睛乾燥,旋即就醫,診斷為帶狀皰疹,過幾天從額頭開始一路往下冒出成列的紅疹水皰,一度危急左眼,經過治療,皰疹開始結痂,原以為即將痊癒,沒想到卻開始劇烈的神經痛,從頭頂爆出放電式的抽搐,接著延及耳朵及後腦杓,每小時發作一次,晚上開始夜不成眠,苦不堪言。陳先生開始嘗試各種治療方法,去疼痛科服用抗癲癇的止痛藥讓他昏昏沉沉、難以思考,也嘗試各種民俗治療,但還是持續疼痛,直到 後來再搭配神經調節治療修復神經,才終於脫離疼痛的折磨。
黃忠信院長表示,皰疹病毒就是我們小時候的水痘病毒,急性發作過後就潛伏在神經節中一直到成年或老年,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容易發病形成帶狀皰疹。72小時內服用抗病毒藥物為首要任務,並配合神經調節治療,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環與免疫力,以減少皰疹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並減緩神經破壞程度。
大部分的病人在水皰結痂後即痊癒,少部分的病人像陳先生一樣,在發病期間神經受到破壞而導致長期劇烈的神經痛。這種神經痛不同於一般發炎所造成的疼痛,所以消炎止痛藥無效。臨床會開給抗癲癇或抗憂鬱劑,從中樞神經壓制疼痛感覺,但神經若未修復,病患就必須長期依靠藥物減緩疼痛,且這類藥物多少有些副作用需適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神經就像植物的根一樣,需要有足夠的血液供給養分才能修復,所以黃忠信院長建議有「皰疹後神經痛」的病人,除了使用藥物控制疼痛外,進一步透過神經調節治療,增加神經系統的血流供應和營養狀況,促進神經損傷的修復。黃院長特別叮嚀如果是年紀大的、有糖尿病、洗腎與免疫力下降等患者,更應在帶狀皰疹剛發生時,就積極治療,可降低帶狀皰疹神經痛的發生機率,萬一發生了,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加以治癒。
本篇文章發表於2013.4.2Yahoo訊息快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