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黃忠信的心醫園地   返回黃忠信的心醫園地
療法簡介 心醫主題發佈區 醫療資訊 媒體評論區 媒體報導 公佈欄 拉菲爾人本診所 系統管理 寫信給我

媒體報導返回前頁
澳洲研究:每天到戶外 有助兒童視力
2009.02.19
更新日期:2009/01/07 00:20 張仲琬
(法新社雪梨6日電) 澳洲研究人員今天表示,每天在戶外兩三個小時,可能有助於防止兒童近視。
  澳洲研究會(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接受二至三小時的明亮光線,有助調節眼睛的發育,大幅降低近視風險。
  帶頭研究的教授摩根(Ian Morgan)說,近視人口比例在東亞已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高學歷人口一般常有近視的問題。
  摩根說,香港、台灣、日本、南韓與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孩童視力不佳,新加坡更有高達90%的國民在出社會之前成了四眼田雞。
  他說:「澳洲僅有20%的畢業生近視。我們對此相當好奇,對於一個高學歷國家而言,澳洲近視人口非常少。」
  一項比較調查顯示,六至七歲的新加坡孩童中,有30%罹患近視,而同年齡的澳洲孩童近視人數則只有1.3% 。
研究人員拿新加坡和澳洲的華裔孩童做比較,發現結果相近,因此排除種族因素跟近視之間的關係。
新加坡和澳洲人之間的一大差別,在於花在戶外的時間。新加坡孩童每天平均在戶外待30分鐘,澳洲孩童平均花兩個小時。
摩根說,新加坡和澳洲的孩童閱讀、看電視和玩電腦遊戲的時間差不多,顯示閃爍的螢光幕會損害兒童視力的理論並不成立。

新聞評論:
對照這個研究的結論,近視的起因是兒童為了課業、考試長時間近距離的看書、打電腦而產生的;因近距離長時間的使用眼睛,而使睫狀肌過度調節而產生痙攣。當改看遠方時痙攣無法短時間內恢復,變成模糊不清,於是就配一副近視眼鏡(凹透鏡)以補償無法恢復的調節,讓看遠模糊的問題得以解決;可是這樣做又使問題回到原點,眼睛再次近距離使用又產生調節痙攣,因此近視度數逐漸加深,於是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使近視度數平均每年100~200度不斷地增長。
如何才能減緩這種惡性循環,有效控制近視的發展?全世界的相關學者、專家都相繼投入資源潛心研究,讓看近能夠舒解過度調節的問題,看遠也能保有最佳視力;「兒童視力減負寬幅眼鏡」就是為了這種目的而被開發出來的,但更重要的是看遠一定要精準的配足度數,讓眼睛處於最佳視力狀況,看近則度數會隨視線的下移,逐漸減少約150~200度,使睫狀肌不需過度調節而獲得舒緩。
採用相應神經調節療法,透過神經調節的技術,使睫狀肌、眼內肌及眼外肌處於最佳功能狀態;再結合「兒童視力減負寬幅眼鏡」,讓視力機能順應需求,看近看遠都能既清楚又不費力,如此就可以在假性近視的學童避免變成真性近視,也可以在近視已經發生之後控制度數的增加。這是一種全新的近視控制概念,能夠有效控制近視度數的加深,對於假性近視的患者,更可以避免變成真性近視。而且療程中完全不使用散瞳藥劑,純粹使用這種新概念的物理性療法,不但效果更好,還可以擺脫藥物治療可能會帶來的後遺症。

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