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新聞報 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根據WHO(新聞、網站)以及國際疼痛醫學會的統計資料顯示,每5個成年人當中就有1位為慢性疼痛所苦。
17日為WHO的全球抗痛日,最早由國際疼痛協會發起,目的在宣導「疼痛的解除是基本人權」。
台灣疼痛協會14日響應疼痛就要說出來,醫護人員也應該要主動詢問病人的疼痛程度,並推動「疼痛」為呼吸、血壓、心跳、脈搏以外的第5大生命徵象。
北市曾有一項調查顯示,老人慢性疼痛的比率高達42%,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蔡玉娟表示,而國內人口持續老化,伴隨而來的疼痛問題也越來越多。
但台灣對於病人疼痛的重視卻不如美、日等先進國家,從上周管制藥品管理局公佈的數據即可發現,雖然美、日的癌症(新聞、網站)死亡率與台灣相當,但鴉片類止痛藥的使用量卻遠落後美國、日本,各為台灣的18.54和3.23倍,難道台灣人特別能忍受疼痛嗎?疼痛門診中一位女士為了鼓勵更多病患勇於說出疼痛,也在「全球抗痛日」的記者會中親身分享了她的抗痛經驗,她原本是百貨公司的專櫃小姐,因為膝關節退化導致長期慢性的疼痛,以致無法久站工作,又因為不想放下手邊工作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希望醫師能幫助她對抗疼痛回到職場,洪醫師的診斷發現吳女士的疼痛指數(VAS)為8,所以以往使用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無法緩解她的疼痛,後來改用鴉片類的止痛貼片後,才慢慢恢復可久站,從2至4小時,終於回到職場工作。
1996年美國疼痛醫學會發表疼痛為第5生命徵象之原因,是希望藉著第5生命徵象的推動,讓各科醫師了解各級止痛藥的使用方式,才能依照病人的疼痛程度給予最適合的藥物,減輕病人的疼痛,同時,醫護人員也無法靠儀器測量出來疼痛的程度,得依靠病人主觀的描述,因此醫護人員應該要主動的詢問病人會不會痛,並且評估目前的用藥是否適當,才能給予正確的止痛藥物與劑量。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疼痛科主任洪至仁表示,慢性疼痛對病患的影響包括身體、心理、社交等方面,如日常的活動的限制、睡眠障礙、會感到沮喪、憤怒、影響與親友的互動,甚至會導致社會工作力的損失。
洪至仁指出,病人可以用以下幾種描述方式向醫護人員表達自己的疼痛,包括1.要說出疼痛;2.評估疼痛的程度,以10分為最痛,目前的疼痛程度為幾分;3.描述疼痛的感覺;4.怎樣的情況下疼痛會加劇或是緩解;5.疼痛如何影響日常生活;6.以往的疼痛治療經驗。
媒體評論:
疼痛會造成神經反射,進而使血管與肌肉收縮,使得局部造成疼痛的發炎物質堆積,與局部的神經功能與血液循環不正常有關,結果會造成代謝後廢物逐漸累積,這些廢物會刺激神經,造成疼痛與血管收縮,使疼痛加劇,廢物逐漸累積後朝向慢性化發展,於是更容易刺激神經造成疼痛。藥物療法的消炎止痛藥皆輔以類固醇和免疫調控劑,長期使用止痛藥類,易造成不良的副作用現象,而產生不可預知的後果,甚至可能會繼續惡化甚至難以控制的情形發生,所以使用藥劑時要如何避免就相當重要。藥物畢竟屬於非人體自己所製造與代謝的外來化學物質,雖然經過一定程序的動物試驗與人體臨床試驗,但是還是可能產生不可預期的副作用,能夠不使用,最好還是避免。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從人體分佈的神經去治療發炎部份,可以直接調整神經系統,進而使局部血流改善,流通的血流會帶來身體自然的抗發炎物質,不必靠止痛藥就可以輕易將發炎物質代謝掉,效果快而且沒有副作用,是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療方式。
媒體評論:
疼痛會造成神經反射,進而使血管與肌肉收縮,使得局部造成疼痛的發炎物質堆積,與局部的神經功能與血液循環不正常有關,結果會造成代謝後廢物逐漸累積,這些廢物會刺激神經,造成疼痛與血管收縮,使疼痛加劇,廢物逐漸累積後朝向慢性化發展,於是更容易刺激神經造成疼痛。
藥物療法的消炎止痛藥皆輔以類固醇和免疫調控劑,長期使用止痛藥類,易造成不良的副作用現象,而產生不可預知的後果,甚至可能會繼續惡化甚至難以控制的情形發生,所以使用藥劑時要如何避免就相當重要。藥物畢竟屬於非人體自己所製造與代謝的外來化學物質,雖然經過一定程序的動物試驗與人體臨床試驗,但是還是可能產生不可預期的副作用,能夠不使用,最好還是避免。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從人體分佈的神經去治療發炎部份,可以直接調整神經系統,進而使局部血流改善,流通的血流會帶來身體自然的抗發炎物質,不必靠止痛藥就可以輕易將發炎物質代謝掉,效果快而且沒有副作用,是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療方式。
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