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黃忠信的心醫園地   返回黃忠信的心醫園地
療法簡介 心醫主題發佈區 醫療資訊 媒體評論區 媒體報導 公佈欄 拉菲爾人本診所 系統管理 寫信給我

媒體報導返回前頁
臍帶血移植 脊損患者引頸企盼
2005.11.17
【聯合新聞網 記者張雅雯/報導】

從臍帶血(新聞、網站)抽出的幹細胞,在大白鼠的動物實驗中,證實可以分化成神經細胞,被視為治療脊髓損傷患者的明日之星,美國凱克神經科學中心即將展開一項大規模的人體試驗,預計明年進入第一階段人體安全性測試,使得脊損患者運用移植手術「站起來」的心願,露出一線曙光。

這項「脊損神經再生人體臨床試驗」與永生臍帶血銀行合作,由凱克神經科學中心計畫負責人、華裔醫學博士楊詠威主持,他也是「超人」克里斯多夫•李維的主治醫師,第一階段人體試驗率先在中國大陸展開,接著中、美同步進行第二階段,第三階段計畫在2007年於美國進行。

衛生署在6月8日正式核准臍帶血移植成為常規手術,可用來治療海洋性貧血等75類血液相關疾病,永生臍帶血銀行執行長呂志鋒表示,目前血庫已經在台灣地區成功協助了17例移植個案,脊髓損傷則是下一步服務的對象,為了宣示信心,也主動幫身為脊損患者的資深演員趙學煌,及北市脊髓損傷協會年紀最輕的會員馮庭萱小妹妹,配對保留一袋最適合的臍帶血,待醫療技術發展成熟後即可使用。

趙學煌表示,脊髓受傷以來,無時無刻不在忍受麻痛之苦,不過他提醒自己一定要勤做復健,才不會讓肢體萎縮,靜心等待有救的那一天到來;他也許下宏願,如果第一階段人體試驗結果證實安全無虞,他不排除加入後階段人體試驗。

12歲的馮庭萱是先天性脊髓病變,一周歲就長腫瘤(新聞、網站),歷經二度開刀,曾經身軀如同趴趴熊一樣無力,同樣經過復健加強了耐力,目前可坐輪椅行動自如,她坦言看到同學可以跑跑跳跳感到羨慕,殊不知醫療的進步,讓她的心願已經慢慢成形。

北市脊髓損傷協會常務理事劉逸雲表示,醫療發展有其進程,需要一段不短的等待時間,患者應該善用現有的資源,繼續復健,才是正確的求醫態度。

媒體評論:

脊髓損傷在醫療照護系統中都是極主要且花費甚鉅的疾病,損傷後重建是也一段漫長且辛苦的過程,當脊髓外傷後,腦再也無法命令手腳做想做的事,可能一輩子癱瘓。雖然經由復建,可以靠肢架、輪椅的輔助,改善日常生活;但是除了它本身的功能障礙外,還會影響周邊神經系統的運作,使身體產生一些殘障的病症。復健的目標是藉由訓練,使其他未受損的神經細胞產生替代的作用,使身體恢復部份的機能,但是純粹靠訓練是很辛苦的,效果及復原速度都慢,而利用相應神經調節療法這種物理性治療可以改善神經的調節能力,促進局部的微循環,對於活化神經很有幫助,可以讓身體機能恢復加速。

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