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黃忠信的心醫園地   返回黃忠信的心醫園地
療法簡介 心醫主題發佈區 醫療資訊 媒體評論區 媒體報導 公佈欄 拉菲爾人本診所 系統管理 寫信給我

媒體報導返回前頁
社交畏懼症 腎上腺素失調所致
2006.03.14
【聯合新聞網 記者沈尚良/台南報導】

社交畏懼症在過去被認為是心理問題,必須心理治療;不過,因為腦部影像學及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醫學界研究出社交畏懼症的真正病因,是與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有關,是腎上腺素、血清素等分泌失調所導致,另遺傳基因問題也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衛生署台南醫院精神科醫師顏嘉男指出,社交畏懼症在醫學上被歸類為焦慮性疾患,很容易合併其他疾病,特別是焦慮症、憂鬱症、藥物和酒精濫用,也因此更造成治療上的困難。如果社交畏懼症又合併憂鬱症,除嚴重影響患者的人際功能、職業功能、社會功能外,自殺的機率更高達70%。

其實,社交畏懼症並非無藥可醫,鼓勵患者參與並配合治療計畫,協助建立起自信,戰勝社交畏懼症非難事。

顏嘉男指出,有位張姓患者從小就害羞、內向,每到一個新環境,適應的時間總是比其他人來得長。課堂上發表意見或是回答問題,都有如滿清十大酷刑,因為他擔心別人注視他的眼光,害怕別人對他的看法,與別人社交或約會時,會緊張到全身冒汗。雖然也渴望友誼,但是他從小到大幾乎沒有朋友。

目前在部隊服役的張姓病友,因為出現嚴重的適應障礙,尤其是在人際互動上,情緒持續低落,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因而至醫院求診。診斷是社交恐懼症。

顏嘉男表示,大多數人在重要場合難免會緊張,但如連在一般日常的社交場合或情境中都會覺得尷尬不自在,因而表現退縮行為,就稱為社交畏懼症。通常社交畏懼症患者在求學時就發病,會影響到日後的學業表現與社會成就。研究顯示,個人一生中罹患社交畏懼症的比率高達13%,女生又比男生高出一至二倍。

他說,過去社交畏懼症較少被視為疾病,總以為是「心理問題」,須要「心理治療」,一般人因為不了解而把患者當成只是個性內向害羞,再加上患者症狀的影響,更難於主動求助,因此大多數長期獨自默默地承受痛苦。

媒體評論:

人體對於壓力的刺激,會透過兩條途徑來因應調適,一個是自律神經系統,其作用是立即的;另一個是內分泌系統。當壓力一直沒有解除,就會造成這兩個系統失去平衡,而產生慢性失眠的問題。如果可以將失調的自律神經與內分泌系統調整回來,就可以有效改善問題,並且提高抗壓性一般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大都是長期壓力或生活作息不正常,當然體質與人格特質也會影響。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治療,就可以使失調的自律神經恢復回來,同時針對可能的問題來源加以改善就可以保持不再失調。

台大醫學院博士 拉菲爾人本診所 黃忠信醫師
TOP